【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灯笼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May 6, 2020 | 作者:灵宝市文化馆
灯笼又称花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其历史非常悠久,是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源于皇宫和大户人家,后传到民间,其主要作用是照明和地位的象征,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传统灯笼制作工艺在2010年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即“送孩儿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出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女儿出嫁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果女儿怀孕生子后,还要送一对(两只)小灯笼。现代社会又发展了元宵节举办灯会、灯谜,更具特色和艺术价值。
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手工灯笼制作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甚至更早朝代,从宫廷传到民间。那时村民生活十分贫穷,衡岭塬上十年九旱吃的是雨水,水贵如油。元宵节时大多数家庭无钱购买灯笼,但农家还要有节日气氛,图个热闹、吉祥,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想法自制灯笼。该村手工灯笼发展到100余户制作,由单一的传统“宝莲灯”发展到“属相灯”、“苹果灯”、“牡丹灯”、“火箭灯”、“双层灯”等不同形状的灯笼,每年产值达到50余万元,使之成为农户的一个支柱产业,每年正月在灵宝销售手工灯笼的市场上90%多的份额都是南安头村制作,村民得到可观的经济收入,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灯笼村。
焦村镇南安头手工灯笼的主要特征,一是选纸,白纸要薄厚适宜。硬厚的纸不好糊,底层纸稍厚,表层纸要薄。二是染色,根据不同形状灯笼,染不同的颜色。主要有粉色、浅粉色、黄色、浅红色等。三是染好色后的精细折叠,要均匀,做好不同的叶子和花瓣。四是扎竹架。以竹条为主,将竹子劈割成粗细不等的竹条,然后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五是裱糊灯笼。制作浆糊,根据不同形状进行剪纸,做各种图案的纸料,然后再裱糊。六是制作出来的灯笼要晾晒等工序才能制作完工。制作出来的灯笼要饱满、逼真,核心是扎灯架、做叶子和花瓣、染色要均匀。
民间手工灯笼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可观。同时增添了群众的生活乐趣,人民安居乐业,带动社会风气好转。
- 上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
- 下一篇: 河南省灵宝市涧西区向阳社区开展纪念五四青年节红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