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灵宝木偶戏在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洽会上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Apr 9, 2019 | 作者:
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投洽会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武也带着灵宝木偶戏参展,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外国人居多。
助力三门峡竞选“魅力中国城” 成功登陆央视
“四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穿州越国。”一张台子,两三个木偶,八九个人,一招一式、一弹一唱间就能演绎出神话的奇幻奥妙,历史的波澜壮阔以及纷繁的世间常情。
“非常有特色,新奇。”一位来自美国的客商称赞道。她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中国有少林武术、龙门石窟等,没想到还有木偶戏。“中国文化果然强大!”说着,她不禁向李学武竖起大拇指。
谈起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咱们老一辈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天小夏就多啰唆一些,向咱们95后、00后多说道说道。
灵宝木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春秋末年,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后,被后来的道徒们用木偶的形式进行吟唱诵经,后来成了道情戏。清代后期,灵宝木偶和灵宝道情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当地广泛流传。
2009年,灵宝木偶戏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李学武也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传承人。
“别小看咱们的灵宝木偶,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李学武激动地说。2017年,在三门峡参与“魅力中国城”竞选活动中,灵宝木偶戏成功入选,并在央视播出。
丰富多彩独领风骚的灵宝木偶戏
灵宝木偶戏是灵宝木偶和灵宝道情的结合,三千多年前,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被道徒们视为经典,后人将其经文用吟唱的形式广为流传,该形式为后来的道情戏奠定了基础。其后,有人结合木偶戏来演唱经文,发展成了木偶道情戏。清代后期,灵宝木偶、皮影和道情在当地广泛流传,三者实现了有机结合。20世纪7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发展到近3000个班团,年均演出近2万场次。1994年,阳平镇姚王村李学武自费找到原木偶剧团的传承人李丙生和几个弟子商量,在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指导下挂牌成立,之后开始在周边地区演出。2009年,灵宝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灵宝木偶戏演出场所沿袭了戏曲舞台的设计特点,舞台多是露天的,四周都可供观众去欣赏。现在的木偶戏汲取其它艺术之长,不断改进和发展舞美的各种表现新技术营造表演氛围,设有边幕、沿幕、天幕等幕位,设置推景、吊景、转景等景区,组成一种轻便灵活、适应多种表演形式的木偶戏舞台结构,增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效果。
灵宝木偶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语言丰富,尤其突出的是使用黄河流域豫、陕、晋三省的民间方言,音乐唱腔多以道情、蒲剧和眉户为主,伴奏曲目多样。古装戏有《林公子投亲》、《还魂带》、《秦琼打登州》、《烈女传》、《五玉带》等;现代戏有《穷亲戚》、《梁秋燕》、《山村母亲》、《小两口争嘴》、《张连续妻》等,还有《八郎捎书》、《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其唱腔有32个板式,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板胡、二胡、小锣、鼓应有尽有,既能表现各类文戏,又善于表现激烈打斗场面的武戏,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灵宝木偶戏以其灵巧的操纵技术、美妙的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的剧目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逢年过节,木偶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