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市长书记谈文旅 | 上海市长应勇: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相当于没有灵魂

发布时间:Aug 20, 2019 | 作者:


日前,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在国新办举行“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布会上表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相当于这个城市没有灵魂。

 

 

 

应勇看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应勇讲述了两个例子来表明上海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所做的努力与决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区里有一大块地,世博会结束后,这块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土地出让价就会超过一千亿人民币。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用途改了,2017年把它改为世博文化公园,总面积接近2平方公里。不仅这一千个亿没要,还要花一两百个亿来建这个文化公园,也就是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2平方公里左右。

 

 


对于黄浦江,上海也在不断提升其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

 

以前的黄浦江的岸线主要是什么?主要是生产岸线。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把它作为一个生活岸线,在2017年实现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在这45公里设立了休闲观光道、跑步道和自行车道。

应勇说,到明年,苏州河市中心地段42公里的公共空间也要实现基本贯通和开放。

 

我们讲,一个城市不仅是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也是城市的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如何建国际文化大都市?

 

首先,上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好。包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有四百多处革命遗址和遗迹,700多万平方米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建筑,还有13个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更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特别是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镇、居村世界公共文化体系,同时推动市区10分钟和郊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这些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方面,上海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50条”。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中心城市,文创产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去年上海文创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2.9%。

 

最后,推动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设和节展能级同步提升。上海已经建成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场馆,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还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场馆加快建设,比如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正在启动建设当中。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亮出具体目标

 

早在2017年,上海市就发布了《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实现“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并具体明确了上海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八大目标。

 

01

利用好上海的红色资源

 

上海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规划》提出实施迎接建党百年“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着力总结和提炼党的诞生地精神内核,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上海将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品牌、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红色文化创意品牌,把上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通过建立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绘制上海红色历史资源地图,并利用新媒体制作红色资源App,传播革命遗址上发生的历史故事等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

 


 

02

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未来5年,上海将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建设“文化上海云”,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沪版图书数字化工程建立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上海”。在基层公共文化方面,建立市民参与的需求征集、民主决策和反馈机制,着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发展,完善委托管理制度。

 

 


 

03

“两轴一廊,双核多点”形成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

 

构建“两轴一廊”文化集聚带和发展“双核多点”文化功能区,从而形成文化空间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十三五”期间,将有至少13项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纳入规划建设之中,以满足超大型城市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上海也将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所谓“两轴一廊”文化集聚带,一轴是东西向城市文化发展轴,即沿朱家角-虹桥商务区-静安寺-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花木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空港地区,打造体现国际标志性和文化核心功能的城市文化发展主轴。

 

另一轴则是南北向的,即沿宝山滨江地区-杨浦滨江地区-北外滩-外滩-陆家嘴-世博地区-徐汇滨江地区-闵行滨江地区,以世博地区文博区建设为重点,发挥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带动效应,推动上海大歌剧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越剧院等黄浦江沿岸功能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打造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和世界级文博区的黄浦江文化发展轴。“一廊”则是指苏州河沿岸都市文化景观长廊,规划、保护、利用沿岸文化遗存和景观资源,推动苏州河整体开发和多元提升,打造体现历史人文积淀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母亲河”文化景观廊带。

 


 

“双核多点”中“双核”指的是人民广场文化核心功能区和浦东花木地区文化核心功能区。在前者充分发挥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及周边演艺剧场群等现有文化设施的集聚融合作用基础上,建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在后者上海科技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现有文化设施基础上,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地标性重大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上海文化新枢纽。

“多点”则是结合城市副中心、新城和新市镇建设,推进多个点状文化功能区布局。其中就包括建设程十发美术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上海文学博物馆,改建上海宛平戏曲中心、上海沪剧院、上海马戏城中剧场;推动上海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馆、桃浦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


 

04

在全国率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直辖市文明城区测评体系

 

上海将持续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在全国率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直辖市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全面开展市民修身计划,形成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市民文明风貌。修订《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打造统一规范的志愿者注册平台,计划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到常住人口比率的10%以上,全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有望达到500个以上。

 


 

 

05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树立鲜明的上海城市形象

 

上海将通过实施“城市背景板”工程和“魅力上海”海外推广活动,打造统一鲜明的上海城市形象。与此同时,上海将利用友好交往、旅游交流、民间活动、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打造民间对外传播工作体系。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办好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建设。

 

上海继续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积极探索学术“走出去”的有效形式。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汇聚全社会智慧,着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三五”期间预计建成3个以上的国内一流、初具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智库。

 

东方明珠广播塔内“聚·上海”多媒体穹顶投影中的上海城市夜景 图/上观新闻邵剑平

 

06

提升“上海出品”影响力,打造上海文艺创作“高峰”

 

将“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把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资源,吸收在上海、融汇在上海、发展在上海,使“上海出品”的文艺作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品牌,推动上海文艺创作真正由“高原”走向“高峰”。

 

上海将对影视、舞台艺术、网络文艺、新闻出版等不同艺术形态的发展,分类进行规划指导。在舞台艺术方面,依托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类改革,建立优秀剧目题材版本多样化机制、戏曲院团传承机制、院团驻场演出制度。而网络文艺将被纳入全市文艺创作生产和引导管理范畴,使之采用适合互联网的话语体系,推动形成“写人民、人民写、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网络文艺新常态。上海还将充分发挥上海出版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资源优势,做好主题出版规划和实施,孵化培育并推出一批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07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重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到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3%以上,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融合创新,实施产业载体建设、丰富文化市场主体、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促进大众文化消费、提升文化开放水平等具体任务。

 

其中,在推动产业载体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将充分发挥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溢出、辐射和带动效应,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优质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成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冰雪世界,打造上海未来服务经济的新引擎。提高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国家级基地的产业能级和引领作用。

 


 

08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红色历史资源的整合规划

 

上海理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规划》首次提出在上海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等保护力度,彰显海派特色,凸显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