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经典】《道德经》一 再品经典

发布时间:Aug 28, 2019 | 作者: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那些隐藏在《道德经》中的成语,更可谓精华中的精华,每个词都值得认真品读领悟。还有的成语,随着历史的演化,词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长地久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亘古而存、长久存在,是因为其演化万物,以万物为生机,而非是为了一己之生,所以能够长久而存。

 

所谓“人道”,不过是“天道”之用。因此,道法取之自然,用于人生,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哲理。

 

道家的处世哲学是:既然人人争先,何不闪过一边,看潮涨潮落,静观万物而自得。面对死地,人人皆欲后退,何不挺身而出,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既然众人谋一己之私,何不舍我之私,先成他人之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何乐而不为?

 

人与人之间若想长久,就要向天地学习,先利人,后利己。生活中的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带着私利的心,越是想去得到,就越是得不到。当你真正看开了,能以更高一层的角度忘私地去处理事情时,反而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谦虚无争反而能走在众人前面;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很好地生存。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水,从俯瞰万物的高山之巅,顺势而下,滋润万物不求回报已是伟大至极,却又安身于低洼之处。而且,水以柔弱为品德,该流则流,当止则止,无所不可,但就是这无形的柔,可以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印证。

 

最为难得的是,看似平静的水,实则循环不息,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马上开始流动,生命不息,欲动不止,永远向着前方行进。

 

这世上,有几人能甘于放弃高处而甘愿去卑下的地方呢?又有几人能像水一般在自我循环之中不断向前呢?又有多少人能在面对强难之时,能摒弃懦弱之心,以至柔的坚持去攻坚强者呢?又有多少人能如清澈明净的水一般,干干净净地立足于社会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若水呢?老子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之地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态要祥和平静、波澜不惊,与人相处要仁爱而坦诚,对人讲话要诚实而守信,为政公平而正义善于治理国家,立身处世要担当做事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采取行动要把握好机会和选择好时机。

 

 

 

受宠若惊

 

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译文:得到荣誉、遭受耻辱使人受惊,好像重病缠身一样。什么叫做“得到荣誉、遭受耻辱使人受惊”呢?得到荣誉就是受到提拔、抬举,使人向上;遭受耻辱就是蒙受压抑、打击,使人向下。荣誉和耻辱无论来或去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宠辱若惊”。

 

对于普通人来说,“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像生了大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得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

 

如果想不再“宠辱若惊”,就要将外在的那个被功名利禄困惑的假我彻底抛弃,转而看清那个原本纯朴自然、真性情的真我,内心清虚守静,无为而修身。

 

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境况,现在你是得宠的还是失宠的,你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得宠时,你要学会站在众人的后面,将自己的光芒隐去。当自己失宠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要保持一颗精进的心。要明白世事皆变化,否极泰来,学会以“无畏”的心去坦然面对得失、宠辱,你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