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川口乡乡村文史——董家大院

发布时间:Dec 14, 2020 | 作者:川口乡


川口乡三圣村的董家大院,建成距今已360多年。三圣村董家在鼎盛时期,曾有骡马50多头,从事长途货运业务,积累了很多财富,董家大院就是董家发达之后斥巨资修建的一个建筑群落。

图片2.jpg

图片1.jpg


















进入三圣村董家大院,迎面是一栋青砖蓝瓦的砖木结构房屋,东头设一门,三级青砖台阶,阶边一个15公分见方的洞,是院落排水沟。拾阶而上,门洞不大,两米宽,四米高的样子,全部青砖垒成,沧桑感十足的两扇木门洞开着,雕刻精细的石门墩乌黑溜滑。踏进门槛,迎面是蓝砖砌成的照壁墙,墙上砖雕的网格状镶边照壁画,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明了,足见主人对它的保护之用心。

紧挨着照壁墙的是一堵蓝砖小墙,向右跨洞门一步,便进了院子,这道蓝砖小墙,原是雕刻细腻的神龛楼,龛楼中的香碗腾起袅袅青烟。

图片3.jpg


图片4.jpg

















走在门房廊间,北方古建筑的韵味扑面而来。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雕梁画栋的房屋院落;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门联、阁楼、石阶接二连三。

整个大院为竖井聚财型三进式四檐八滴水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种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通风透光。整体考量,院落成“目”字型布局。

图片6.jpg

这个院落是三进式四合院,外加后院一排窑洞。大宅院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为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私室和闺房古代是妇女眷属的活动空间,外人不得随意出入,古人有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之言。

图片7.jpg

三进的院子,院后三孔窑。门屋上一道门联尤为醒目,阴刻的楷书端庄厚重:“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通过门联,不禁使人联想到董家祖先正襟危坐教育子孙的画面,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代代耕读传家的殷切往里走,东西两侧,各有厢房5间。一间堂屋分跨两间卧室,堂屋即客厅,待客用。跨间作为贮藏间、女儿房,设计巧妙。

图片9.jpg

步入厅堂,精雕细刻的木门窗煞是好看,窗格格亮堂,门花花细碎,虽经岁月沧桑,仍棱角分明。一副“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的楷书门联跃然入目。北宋司马光《司马氏居家杂仪》实为天下万姓立规定矩,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教材,也是中国人修身齐家的标榜,是中华德文化的组成部分。站在门联前,重读这一家训,似乎是在聆听董家敦厚长者对儿孙的耳提面命。

再往里走,又是东西两排厢房,一个部分损毁的四合院,临窑洞的那面房屋已不复存在。倒是后边的土窑洞能够直接开门迎客,看来现在的女人们也不可能与古代的女眷们同日而语了。

传统的四合院落藏风聚气,精致的宅院门第接地通天。

细细打量,最能体现大院艺术价值的,就数大院中的各种雕刻。石雕多饰于房基,主要是柱基石、夹门石和门墩等。木雕多布在房构,像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格,阁楼上的花样等。砖雕多见于迎门大影壁、神龛楼,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

那藏在门窗边、柱尖上,压在房基下、柱头下的各色雕刻,那隐隐约约依稀可辨的雕刻上的彩绘,体现出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的寓义,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艺术创造力。